美国华裔妈妈:这6套书蕴含人文之美,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作者: 闻话理评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60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美国华裔妈妈:这6套书蕴含人文之美,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的相关文章:对家长们先来一记灵魂拷问:请问你最爱孩子什么时候的样子?答案估计是五花八门。但小朋友埋首书卷墨香的脸,肯定是爹妈们都爱的模样。Andy看书时的样子也是我最爱的模样之一。从一岁开始被我们带进图书馆玩耍到

对家长们先来一记灵魂拷问:请问你最爱孩子什么时候的样子?答案估计是五花八门。但小朋友埋首书卷墨香的脸,肯定是爹妈们都爱的模样。

Andy看书时的样子也是我最爱的模样之一。从一岁开始被我们带进图书馆玩耍到至今每两三周以借阅30-50本书的速度让他乱翻书,Andy没有成为书迷、书虫、书痴,书对他的魅力远不及喜爱的玩具,但他知道书是他生活里的必备品。

早起他第一件事会翻三五本书、晚饭后坐在灯下翻几本书、没事干时会随手拿起一本书窝在沙发上看、以及睡前一定要阅读的这些习惯保留了下来。

(当年两岁的Andy在图书馆乱翻书,被管理员拍下了可爱的背影)

当年我上学时很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个“真理”;现在,科技为王的时代,这句话依旧适用,因此,编程课、科普读物、STEM思维开发课程备受家长追捧。这无可厚非,但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抛弃哲学和文学,虽然看上去这“两兄弟”在孩子未来的安身立命上没有数理化那么“靠谱儿”,但哲学和文学是我们内心的养分。

埃隆·马斯克是在14岁时读了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而不是辅导书里的数学公式,明白了提问比寻找答案更重要的道理,并由此改变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宫崎骏在10岁时读了《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部小说,知晓了如何去“活得像一个真正的人”,并借由儿童文学为自己的动画打下地基。

这次推荐的六套“生活小问题、人生大道理”的文学、哲学读物均出自欧美、日本大师之手、荣获国际大奖,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和孩子们的认可,家长们可以闭眼放心入手。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

(建议阅读年龄:10-14岁)

你家的小朋友会有这些问题么:我为什么必须上学?世界上为什么要有科学家?为什么有的家庭贫穷、有的家庭富裕?为什么我能记住一些事、但对另一些事会忘记?

十来岁年纪的小孩,他们对世界有了最浅显的认识、也对这个世界产生了一些比幼儿时期更深刻的疑问。身为家长的我们,对孩子的很多问题再熟悉不过,无奈学识、经历和见识有限,无法得体应答。所以这本书邀请了全球22位各领域的诺奖获得者来与孩子对谈、解惑。

小时候写《我的理想》这类文章,班里一半的同学都会写想当科学家。但作为少年的我们真的明白科学家的工作和使命么?这个世界为什么要有科学家存在?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约翰・波拉尼是这么回答的:

从好奇心和热情上看,科学家只是一群长大了的孩子。他们寻找着这个世界上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太阳、风、原子、月亮、宇宙等等,并且在发现的过程中忍受一次次的失败,同时也享受巨大的喜悦。他们充满热情,全力以赴的做研究,用自己非凡的才干和独特的个性、强烈的愿望来做事情。科学家是一群只要你拥有好奇心,就永远不会认为一个答案是所有答案中的最终答案的人。

是不是一个充满了人文精神的答案?

尽管书中所有问题都由相关领域的诺奖大师回答,但其专业性的、发散性的叙事往往都以最生活化的比喻和趣闻来表述,他们告诉孩子如何从生活的感悟中正确认识、思考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鼓励孩子的梦想并激发他们去实践。

《来点哲学》

适合年龄:10岁+

看过不少儿童哲学读本,但读库出品的这套《来点哲学》(9本)独特之处在于,它把哲学这种高高在上的学科与日常中的吃喝拉睡结合在一起来聊,让哲学摘掉了神秘的面纱。

十来岁的孩子离不开吃喝拉撒睡、热爱玩耍享乐、四处周游看世界、以及天马行空“胡思乱想”,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些日常的行为就是哲学。

孩子们每天都想满足口腹之欲,但他们知否知道“吃是为了维持生存,所有生物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果腹。但吃并不仅仅是一种需求,不单塑造人们的身体,也构建精神。在影响身心的同时,它已不再是本能,不再是天生的技能,而成为后天形成的习惯和文化。”

当你因受挫大吃大喝时,要知道“通过奶油蛋糕来安抚自己是个不错的办法。不过千万记得,你应该借助食物的能量来改变现实,而不是逃避问题。”

还有孩子都喜欢买新的玩具、书籍和衣服,这个再正常不过的行为里,包含着得到与丢弃的关系。“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就先拼命占有,最终又不负责任地抛弃。正是这种草率的态度导致抛弃,继而带来问题。但在抛弃这个行为发生之前,人们总是认为一切都发展得很好。”

思考“我是谁、我从何处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哲学大问题,也许对十来岁的孩子来说尚且过早。他们能从日常言行中去考量这些行为、举止、想法所代表的意义,本身就是在让孩子们进行哲学思维训练了。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建议阅读年龄:10-14岁)

这本书的故事很好读,但背后的道理很深刻。中学生本田润一和舅舅在东京繁华街区的楼顶,看着人来人往,心中突然产生从没有过的变化——有许多人在他看不见的地方生活着,人类就像茫茫大海中的水分子,他只是其中之一。因为没有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他开始被舅舅称为“小哥白尼”。

当小哥白尼开始思考时,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似乎都变得不简单了:为什么大家都欺负家境不好的同学?为什么不服从前辈制定的无理规则就要被排挤?为什么约定好的事却难以付诸行动?

这些问题——贫富、歧视、欺凌、勇气……不仅是十来岁孩子现阶段的困扰,在他们将来的人生中,也会在不同场合反复遇到这些重大的问题,孩子们要如何做好应对才能够漂亮地反击这些问题呢?

这本书里的片段不仅入选了日本教科书,它还是宫崎骏从10岁读到70岁的小说。宫崎骏说:“这本书传达出这样的信念——无论时代如何困难、残酷,都要活得像一个真正的人。”我相信,无论你是四年级、六年级还是初中的孩子,读这本书都能看到自己所处阶段的困扰,也能于困惑中寻到一点答案的亮光。

《猫咪就是猫咪》

(建议阅读年龄:7-14岁)

先上这本书的江湖地位——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美国图书馆协会优秀童书奖。有这两项大奖背书,品质是没得挑的。

那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一言以蔽之:初现叛逆的少年与家长作对的故事,一本有关亲子关系、友谊、宠物与冒险的精彩小说。

最后,父子俩是如何和解的?父亲又是用什么方法赢得了儿子的理解与尊重?叛逆的孩子、苦恼的家长,其实养育的一生也是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一生;而这名美国男孩爸爸身上的某些品质、处理亲子关系的方式也非常值得我们中国的爸爸们学习。

《天蓝色的彼岸》

(建议阅读年龄:7-10岁)

疫情这两年,你也许和孩子们听闻、甚至经历了一些生离死别的故事。在十几岁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可能对死亡的理解是这样的:一个人本来应该活得很久,一直活到老态龙钟的时候,一天比一天衰弱,然后无疾而终。但这只是“应该活得很久”。实际上可满不是这么回事。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死掉。

我们一生中很有可能和死亡“不期而遇”,对十来岁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向他们解释亲人的离去?死亡突然的到来?让他们理解死亡有着比死更深刻的含义?

享受季节轮回、食物、繁花似锦,各种气息及味道、与人的感情、扑到面庞上的风、青翠绿叶上跳动的明亮阳光……这是我们的生。但当死亡发生后,它剥夺了我们的一切意识、让一个人肉体彻底停顿。因为这停顿,我们所有的爱恨、需求与苦心经营都失去了意义,难道曾经的“活过”是空洞、无意义的?

《天蓝色的彼岸》这本书就是通过小男孩哈利的故事,向我们传达生与死的界限、以及死亡带来的意义。谁都不明白自己死后应该做点什么,就像人们不知道自己活着应该干什么一样,但即使死亡是永久地停顿,我们还是可以向亲人、朋友好好告别,向他们表示歉意和深深的爱;用心学习如何去爱、去珍惜生命。

死亡对任何人都是沉重的课题,对懵懂的十来岁的孩子更是如此。虽然这本书的主题看上去悲伤而又敏感,但其实它是哲学披上童话的外衣,指导孩子在生与死的岔路上徘徊时,如何以温柔的方式去探索人生至秘。

《有书真好啊》

(建议阅读年龄:7-14岁)

最后推荐的这本书,是一位大师写给儿童的书单,里面是对他一生影响至深的50本书。这位大师就是宫崎骏。他在70岁之际,花了3个月的时间,重读对自己影响深远的儿童文学作品,从400多本书中慎重挑选出50本并一一写下推荐文,推荐给所有孩子。

宫崎骏从少年时代起就广泛阅读各种世界名著和儿童文学,在进入大学后参加的社团也是“儿童文学研究社团”,可以说他对于儿童文学造诣深厚,而他动画真正的创作原点也正是世界儿童文学。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宫崎骏选择、推荐的50本书(;第二部分是宫崎骏围绕这50本书,讲述自己难忘的读书经历、独特的阅读体验、从阅读中汲取的动画灵感等。这些真情实感不仅传达了他对世界、对书籍和对孩子们的炽热情感,也能引人去思考我们与文字、书籍、童年阅读体验的关系。

这也是我们作为家长希望孩子走进书本的世界后能够获得的美好体验。

福利来袭

帮大家挖来了生活在加拿大的华裔学霸妈,分享的加拿大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单,赶紧存起来吧~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美国华裔妈妈:这6套书蕴含人文之美,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wenhualipin.com/a/66c69076a24b14a33207b386.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