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过年的压岁钱怎么花成了一个热议的话题(压岁钱是不是当年必须花掉)

作者: 闻话理评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28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近年来过年的压岁钱怎么花成了一个热议的话题(压岁钱是不是当年必须花掉)的相关文章:春节已过,很多人感慨,节日期间荷包又瘪了不少,其中一部分支出就是给孩子压岁钱。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压岁红包越给越大,成了不少人过春节时的一笔不小的支出。当时,关于压岁钱到底该不该给

春节已过,很多人感慨,节日期间荷包又瘪了不少,其中一部分支出就是给孩子压岁钱。

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压岁红包越给越大,成了不少人过春节时的一笔不小的支出。当时,关于压岁钱到底该不该给的话题还曾在社会上引起争论,而对于孩子的压岁钱应如何花也形成了广泛探讨。

(1)行情见涨带来烦恼

上世纪80年代,“压岁钱”这个词屡屡见诸报端,对于这个话题,很多人有话要说。

1986年2月26日,《北京晚报》3版

1988年1月30日《北京日报》2版刊发的《说说“压岁钱”》中也写道,“有一种‘东西’的价码涨得邪乎。开始是五角、一块,以后是三块、五块,最后干脆是一张张的‘大团结’(当时的十元纸币)了。这就是每逢春节都要在民间露一次面的‘压岁钱’。逢年过节,为图个喜庆,老者、长辈给前来拜年的孩子们几个零花钱,本来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偏偏到了让人非要说几句不可的地步。”文中提出,压岁钱已经给很多老人增添了负担。家里有七八个孙子、外孙的,整个春节不预备出百十来块的压岁钱,就过不去。

1988年1月30日,《北京日报》2版

1988年3月10日《北京晚报》2版刊发了《惊人的“压岁钱”》一文,内容是垂杨柳四小三年级一班陈秀荣的来信。信中称:“我在班会课上做了个统计,发现同学们的压岁钱数字惊人……全班得压岁钱总计2607元,平均每人得62元。”另外,少先队辅导员让全校各班也统计了一下,有的学生一个人就得到700元压岁钱,全校学生得压岁钱总数约41576元。要知道,当时全校教职工的月工资总额才3677元,连学生压岁钱总额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这种现象不是个例。当年,崇文区教育局对4所小学学生春节期间收“压岁钱”情况做了调查,结果显示:龙潭路、南岗子、永建里、东晓市小学的576名学生,共收压岁钱31483元,人均54元6角6分。

1988年3月10日,《北京晚报》2版

(2)零花钱多了刮起攀比风

分析压岁钱“涨价”的原因,一方面是当时人们的口袋里有钱了;另一方面,也因为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有些长辈认为,让孩子吃得好点儿,零花钱多点儿,就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1989年2月3日《北京日报》2版,《改一改给压岁钱的旧俗》)

1989年2月3日,《北京日报》2版

零花钱一下多了起来,在孩子中间形成了一股攀比风。春游带三四十元,有的甚至上百元。一所学校组织去春游,刚一到公园,几个男生就上饭馆“撮一顿”。有些同学比穿新潮服装,不管家中经济条件如何。据调查,有一所学校初一年级的一个班,每人都有一双价值几十元的运动鞋。如果没有,学生就觉得“丢面子”。同学过生日,要送礼,你送一张两元钱的生日卡,我就送一张五元钱的。(1990年5月15日《北京日报》2版,《引导学生树立勤俭节约好风气》)

1990年5月15日,《北京日报》2版

(3)该不该给与怎么给

压岁钱给一些家庭增添了支出。孩子手里的钱太多也引发了家长们的担忧。压岁钱到底该不该继续给、应该怎么给的争论在读者间展开。当时本报曾在《周末话题》栏目中特别开栏探讨,读者来信非常踊跃。

大部分人持不应再给的态度。

崇文区菜蔬公司的傅建刚说:“我早就对压岁钱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有看法,早就认为应该取消它。这压岁钱一年年看涨,你的孩子要了人家的钱,就等于借了人家的债,早晚得还给人家。这无形中增加了精神负担。我们家早在1985年就取消了压岁钱。”

读者成奎说,兄妹六人春节约好互相都不给孩子压岁钱。对来家串门的亲戚朋友给压岁钱的也婉言谢绝。“我们听了听反映,没人说我们‘小气’,也没人说我们不通人情。”(1989年12月30日《北京日报》2版,《去年我家免了压岁钱》)

1989年12月30日,《北京日报》2版

大兴南各庄一韩姓农民说:“如今农民手头富裕了,二三十元拿不出手,压岁钱给一百元已不新鲜。人们也觉得是个负担,可碍于面子,不这么办觉得不合适。我真希望大家一齐破了这个老习惯。”(1990年1月6日《北京日报》2版,《废除压岁钱多数人赞同》)

1990年1月6日,《北京日报》2版

还有人提出了折中的办法。读者“向征”说,“我赞成免掉压岁钱这种旧的习俗,但考虑到传统的做法,一下子破除,不少人不太习惯。他‘投之以桃’,你不‘报之以李’,从感情上也过不去。我建议换个方式过渡一下。如改送压岁钱变赠送小礼物。送一点用得着、有意义、花钱不多、又皆大喜欢的礼物。像一个小书包、一本小人书、一本小字典都可拿得出手。”(1990年1月20日《北京日报》2版,《换个方式行不行》)

1990年1月20日,《北京日报》2版

(4)“一顿揍”引出又一个问题

虽然很多人赞成不再给压岁钱,但大多数家庭碍于人情,在春节时依旧给孩子掏了压岁钱。

孩子们手里的钱怎么花?据老师们反映,除用于购买课外读物、学习用品、日用品外,女生喜欢买零食,男生多用于玩游戏机,看录像。不少孩子因为这个问题和父母产生了摩擦。

本报的小苗版上就刊登过一篇非常有意思的孩子投稿,题目是《我挨了一顿揍》。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挨揍?原因是他擅自用40元压岁钱去玩了游戏机。孩子很委屈,“我到底也没明白这个问题,属于我们自己的钱,我们到底能不能自己支配?”

版面:1994年3月13日,《北京日报》7版

小苗版为此特意向孩子们征文,“手中有这么多零花钱,你打算用来做什么?这些钱你能不能随意支配?爸爸妈妈该不该指导你的消费……欢迎大家参加‘手里的钱怎么花’的讨论。”

1989年4月8日,在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里,本市第一家“红领巾银行”宣告成立。它的业务是收储小学生们的压岁钱、零花钱。

1989年4月9日,《北京日报》1版

严格地说,这只是一个小规模的储蓄代办所。开业仪式后,捏着钞票的小学生们立刻排起了长队。在试营业的五天中,“红领巾银行”开了一百多个账户,存款五千多元。(1989年4月9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第一家“红领巾银行”成立》)

此后,全市建起多家“红领巾银行”,帮孩子们养成储蓄的习惯。保险公司也顺势推出少年保险,吸引家长用孩子的压岁钱为孩子投保。

为了引导孩子正确使用压岁钱,家长们也是费尽心思。不少家长领着孩子直奔书店,把压岁钱都换成了“压岁书”。

(5)用压岁钱建起希望小学

在广泛讨论与积极引导下,孩子们的压岁钱越来越多地花在了“裉节儿”上。1993年12月24日,第一座由全国的孩子们捐献压岁钱而建成的“希望工程”——西柏坡希望小学落成了。这里,也凝聚着北京千千万万孩子的心愿与希望。

北京育英学校和西柏坡有着很深的渊源,北京育英学校的前身中共中央供给部小学就是在西柏坡成立的。这次,育英学校的小学生们不光捐赠了6000多元压岁钱,还送来3面大鼓、50面小鼓,让这个山村第一次有了鼓乐队。(1994年1月8日《北京日报》1版,《希望小学的希望》)

版面:1994年1月8日,《北京日报》1版

黑芝麻胡同小学的1000多名同学也把自己的压岁钱捐献出来,支援西柏坡“希望小学”的建设。学校落成后,同学们又将平时节省下的5000余件学习用具贡献出来,学校也挤出经费购买捐赠了50套崭新的课桌椅。(1994年1月3日《北京日报》6版,《黑芝麻胡同小学捐物西柏坡为希望小学再献爱心》)

西柏坡希望小学里还有一摞摞精装的《现代汉语词典》,是北京灯市口小学的孩子们签名寄来的;一架高大漂亮的钢琴是北京展览路一小捐赠的;许多新课桌椅和讲台、幻灯机上面还印着“宣武区教育局”“北京广内一小”“灯市口小学”“宏庙小学”等字样……

后来,在河南桐柏县新集乡希望小学,还有了一个“景山班”。全班43名复学儿童,都是北京景山学校的孩子们用积攒的压岁钱、零用钱捐助的。(1994年11月8日《北京日报》3版,《他们最想要什么?》)

上世纪90年代,正是全国大搞建设的年代。孩子们的压岁钱也曾为此添砖加瓦。

1995年12月30日,《北京日报》1版

1995年年底开始在少先队组织中开展的“红领巾节约行动”得到了全市500多所小学的3万多名小学生的热烈响应。孩子们把自己的零用钱、压岁钱积攒起来,存入银行,支援了祖国建设。(1996年2月20日《北京日报》2版,《孩子的压岁钱可派上用场》)

时至今日,压岁钱该不该给、给了后怎么花,依然没有个适用所有家庭的标准答案。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这可能也将是个长期存在的甜蜜烦恼吧。

压岁钱怎么花,30多年前曾引发大讨论就分享到这里,了解更多近年来过年的压岁钱怎么花成了一个热议的话题(压岁钱是不是当年必须花掉)相关的内容,就上闻话理评。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近年来过年的压岁钱怎么花成了一个热议的话题(压岁钱是不是当年必须花掉)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wenhualipin.com/a/64eead15cadcef290905ac93.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