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哲学小说:促发不安感,是哲学家传承的礼物

作者: 闻话理评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92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青少年哲学小说:促发不安感,是哲学家传承的礼物的相关文章:余春娇哲学在法国是高三的必修课,在高中哲学老师劳伦斯·汉森-洛夫的叙述里,自己的第一位哲学老师“很苏格拉底”,她被其充满激情和魅力的语言迷住了。她在哲学课里撞上“颠覆性的真理”,迎来大量人名、抽象概念

余春娇

哲学在法国是高三的必修课,在高中哲学老师劳伦斯·汉森-洛夫的叙述里,自己的第一位哲学老师“很苏格拉底”,她被其充满激情和魅力的语言迷住了。她在哲学课里撞上“颠覆性的真理”,迎来大量人名、抽象概念和新鲜信息。关于这个陌生的世界,十几岁的孩子急于想知道更多。劳伦斯是电影《将来的事》中于佩尔饰演的角色原型,电影中她和学生被游行队伍拦在学校门口也确有其事。劳伦斯当时很生气,就把课堂搬到了公园。热烈的讨论和开放的氛围,都很接近大家心中理想的哲学课。法国视哲学为启蒙,受过哲学教育的公民在法语中可被直译为“被照亮的公民”。用自己身上所继承的对哲学的热情,感染自己的学生,他们都有相似的经历:阿维莎格,受斯宾诺莎“自然界中,每个存在者是根据其他存在者受到限制的力量来行动的”的概念所触动,成为巴黎第五大学的哲学老师;罗西在一次题为“存在与虚无”的作业中得到称赞,后任索邦大学哲学硕士系主任。“能在十几岁就确知人生兴趣所在,并以此为职业,是件幸福的事。”

于佩尔在电影《将来的事》中饰演哲学教师

《少年伊安的哲学冒险》,[美]杰克·鲍恩著,姜昊骞译,中信出版集团

关于“弱决定论”,《米拉的猜想》中也有相同的讨论和不同维度的表述。在一堂由福柯权力理论贯穿的课上,同学们纷纷表态是自己选择了人生,但教授试图说服她们,这种顺应自己想法的自由,仍是在某个特定框架内做出的,这个框架是由我们平时谈论和归类事物的方式最终形成的,福柯称之为“权力-知识的话语”。这种约束着我们的权力,并不是让人们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而是让人们去做自己确实想做的事,并据此发挥作用。我们的需求和欲望,都是权力的一部分。因此,权力无法抢夺或粉碎,它如同一张网,“有权者和无权者一样被权力束缚和定义”,而非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米拉将它代入互联网来理解,人人都是组成这张网的一个节点,有的节点更稳定,但哪个节点都脱离不了这张网。她也明白了,对别人拥有的控制权,自己无法豁免。正视这一权力,即是承担责任的一大表现。

《苏菲的世界》,[挪威]乔斯坦·贾德著,萧宝森译,作家出版社

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无疑是为他们提供了先驱样本。《少年伊安的哲学冒险》在梦与现实之间辟了一块空地,零碎的线索形成一条完整的情节线,当伊安知晓时,他已在老爷爷的栽培下,成为了新任造梦导师。与发现自己只是导师艾伯特意识的一部分的苏菲一样,伊安也不是真实具体的人,他的父母也只是他的想象。整个故事颇有元宇宙的意味。无论这种类型化的悬念是否依然有效,至少自然地切入了实在与感知的话题,《少年PI的奇幻漂流》同样曾以同一故事的两种版本对“哪一个是真的?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发问,“怀疑在短时间内是有用的……以怀疑为人生哲学,就好比以不动为出行方式”。更不用说伊安凭空创造一个宇宙、带领一群孩子建立一个国家之类的情节,都依托亦真亦幻的梦境得以合理化。将混沌复杂的世界简化为游戏式的结构搭建等细节,更显入门读物的特质。《米拉的猜想》则更像是对社会现实的一次迁移,在米拉的主线之外,另铺设了一条米拉父亲饱受争议的副线剧情,它不时与米拉接触到的社会学概念产生连结,从而促使米拉重新理解发生在父亲身上的一切,社会学的价值不仅通过相关的对话、辩论输出,也能通过人物最终的弧光得到展现。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电影海报

青少年哲学小说:促发不安感,是哲学家传承的礼物就分享到这里,了解更多青少年哲学小说:促发不安感,是哲学家传承的礼物相关的内容,就上闻话理评。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青少年哲学小说:促发不安感,是哲学家传承的礼物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wenhualipin.com/a/6495117f1186e0c016069fd8.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