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各个国家之间是如何送礼的?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历史上各个国家之间是如何送礼的?的相关文章:现在,礼与送礼已成为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更多的是说礼仪、礼节、礼数、礼貌等,而送礼则是赚了礼的声名而完全物化。由于历史文本并不记录民间送礼的琐细和脉脉温情,而沉淀于史中的送礼“事件&rdqu
现在,礼与送礼已成为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更多的是说礼仪、礼节、礼数、礼貌等,而送礼则是赚了礼的声名而完全物化。由于历史文本并不记录民间送礼的琐细和脉脉温情,而沉淀于史中的送礼“事件”,大多声名不好,或与“行贿”相关,或与“阴谋”有染。
如吴越春秋时,吴国大兵压境欲灭掉越国。在国家存亡之际,百无一法,越国大夫范蠡就想出“卑辞厚礼”之计,也就是以谦卑的送礼方法度过危机。他对越王勾践说,吴国大夫伯嚭能左右国政,这家伙有一个弱点,就是见钱眼开,物欲强烈。于是,越国派出大夫文种,带上一千金,二十双玉璧,外加八名美女(西施不在其中,另送吴王夫差),送给伯嚭,这一招果然见效。吴放弃灭越计划,使得越国获得“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喘息时间,之后,一举灭掉吴国。这个历史故事,过去一直强调的是西施姑娘,作为天下第一美女“为国献身”的巨大作用,也强调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励志行为;殊不知,这一切都建立在送礼的作用之上;再如战国时秦昭王,当他得知六国的谋士聚在赵国开小会,准备共商合纵抗秦,忧心不已。侍应侯范睢(后为国相)献策,大王不必为此犯愁。他恶毒地比喻说:“你看,狗们聚在一起,好像很团结的样子,其实不然,扔一块骨头,它们就会掐起来。我带上五千金去送礼,肯定解决问题。”范睢不仅看出了六国间的貌合神离问题,也洞见了人性中的弱点。这位范侯精打细算,看人下菜,五千金只送出三千金,就分化瓦解了六国谋士的合纵计划。
上述送礼,虽不光明正大,但出于国家名义,便就化为“经世奇谋”,在一些类编史书中津津乐道。送礼的广为诟病是在明清两代的及于官场。尤其是晚清,送礼,几乎已成为半制度化的官场政治。学者吴思将它列为“潜规则”之一种。由于送礼的名声已经坏掉,晚清官场将此变称为“敬”或“仪”,所列有数十种:“别敬、程敬、冰敬、炭敬、妆敬、门敬、年敬、节敬、寿敬、喜敬……(见任恒俊著《晚清官场规则研究》海南出版社)”;也就是对官员的送别,夏天、冬天,官员的女眷、门人,过年、过节、过寿、成亲,都无一例外地要送礼。在这一朝里,官场“礼数”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晚清做过知府、道台、布政使的官吏张集馨,在他的自撰年谱《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对此有着生动的记述。当时之送礼,被讥为“陋规”,送是常态,不送是非常态。曾有某省的清廉官员向上反映,说送礼成风会坏了帝国的根基,结果上峰的批示,不是认为此风可煞,而是认为该省的吏风(即此位官员的认识)怎么这样“荒谬”。
可见送礼,在礼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已经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礼品文化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wenhualipin.com/a/6493a496d6d35347ca0f6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