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文化是如何变迁的?

作者: 闻话理评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14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中国“礼”文化是如何变迁的?的相关文章:现代社会所说的“礼”,实则已转义,成了物的代名词。事实上,礼字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物无关:“礼是社会生活中,因习惯而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见《现代汉

  现代社会所说的“礼”,实则已转义,成了物的代名词。事实上,礼字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物无关:“礼是社会生活中,因习惯而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见《现代汉语词典》);《说文》的解释是:“礼,履也。所目事神致福也。从示从丰。”意思说礼是一种行为的容纳,所包含的内容是事奉神灵并达到福祉;字的构成一边是示(表恭敬),一边是丰(繁体字,表充裕)。由此可见,礼最初的意义或可解释为朴素的意识形态。


  礼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拓展、演变。史载的“周公制礼”,第一次将礼规制为一种统治秩序。《左传》一书中,对周礼有详细的表述:“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这是将马与牛都设计在内的等级关系,一级礼一级,丝毫乱不得。可以说,奴隶时代的这一“礼序”,为封建时代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奠定了基础。礼制的进一步完备,是儒家的功绩。在儒家十三经中,有三经是专门说礼的:《周礼》、《仪礼》、《礼记》;尤其是后一种,不仅将礼的运用规范化、系统化,制订了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礼数”,还将它上升到国家管理的层面:“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师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礼的功用无所不至。而孔夫子《论语》中对礼的阐发,更直截了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成了一切行动的指南;礼到了亚圣孟子那里,一言以蔽之:“无礼仪,则上下乱。”儒家不仅完成了礼文化的建设,同时,也提供了“以礼治国”的思想:“先秦儒家典籍中的礼,均含有相当浓厚的政治意味,是指国家制度、社会秩序及道德标准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而言(国风著《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山西人民出版社)。”


  对此,现代学者刘再复说:“儒家对人情的机微有极深的究察。他们从一个过分实用的出发点,创造出以控制人情、人欲为特点的一套文化。由于儒家所致力的‘文化的突破’,中国社会走上礼制这一条路,形成一套礼制秩序,选择了礼制的价值取向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影响、模塑着中国人的心灵、思维、性格。”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礼品文化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wenhualipin.com/a/640553766d950b8e26088e87.html

分享到: